{{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ild at Heart Taiwan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訪
9/24/2021 受訪: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郭鴻儀 採訪: 古婕妤
大家雖然知道海洋污染,卻不太了解台灣海洋的狀況,我們的海洋如今面臨什麼危機?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是由美國律師文魯彬在2003年所創立的,協會主要是以法律行動去促進環境與棲地保育。目前我們非常關注台灣白海豚復育以及台灣海域的開發。從我們長期關心台灣白海豚的角度來看,整個西部海岸的開發,也就是台灣白海豚的主要活動範圍,有幾點需要被注意:
第一就是整個台灣西部海域有非常大量的大範圍開發案,比方說離岸風電開發,那會造成相關生態棲地消失的問題,尤其是台灣白海豚。除了離岸風電以外,還有像天然氣接收站、天然氣接收港,還有相關港務設施、填海造陸等,都是造成生態棲息地消失的問題。第二個很大的問題便是海洋污染,海洋污染,依據綠色和平的調查,全球每年大概有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進海洋。到2050年,全球可能有高達120億的塑膠垃圾隱身在我們的環境中。海洋每年的塑膠垃圾相當於每分鐘都有一卡車的垃圾就會往海裡去傾倒,那這樣子就會造成造成台灣物種的消失。
Photograph: Paulo Oliveira/Alamy
前兩天海洋保育署公布台灣海域的生態調查,台灣整個西部海岸特別是北半部,記錄到230多種的海洋魚類,其實台灣的海洋生態是非常豐富的。但西部海岸除了廢棄物污染相當嚴重之外,還有非常多臨海工業區,就我們的了解,整個台灣島海岸線大概有1200公里、海域的活動空間面積大概是有32萬公頃,大概佔台灣本島面積的百分之九。正在使用當中的濱海工業區,光是彰濱工業區就將近有4000公頃,雲林離島工業區也就是台塑離島工業區甚至高達1萬1200公頃。這些工業所帶來的廢污水還有一些相關的熱排放,都可能造成離岸的海洋污染。污染導致棲地消失之外,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台灣河川所排放到海裡的水流量,這些水流量會帶給海洋生態一些必要的食物補給。但是我們有許多的攔砂壩或攔河堰造成這些淡水注入海洋的水量不足,整個淡水流量的減少會影響到海洋生態的食物補給跟養份供給。還有非友善的漁筏,也就是一些漁業發展,漁業有非常多類型,過去有底拖網是大家比較了解的,它會造成嚴重的海洋生態破
壞。拖網的問題,可能不只是在捕魚過程中造成濫捕的狀況,海裡的廢棄漁網可能造成鯨豚類困住,沒有辦法掙脫。我們也看過哺乳類動物像是海豹、海龜,因為漁網或者是塑膠的纏繞造成窒息及誤食,這些種種都是漁業漁網不當處置造成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最後還有一個就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水下噪音,在整個西部海岸大量開發,航運的頻繁還有風機打樁的噪音都會造成哺乳類動物聽力的減損。我們所熟悉的鯨豚是靠聲納在溝通的,當他們的聽覺受到影響時,嚴重可能會導致他們喪失生存能力,當然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科學數據說水下噪音造成鯨豚擱淺的可能性,但也不排除有這樣的狀況。水下噪音甚至有機會造成鯨豚在整個行為方面的改變跟影響。我們協會對於鯨豚的觀察,非友善的漁筏、淡水流量的減少還有水下噪音這些威脅都是現在海洋方面所遇到的污染的問題。
有許多人正投入減塑的行列,但也有其他污染源需要被注意,目前世界前三名的海洋污染是什麼呢?
海洋污染的部分有很多負擔是來自於河上游造成一些廢棄物漂流,還有在海岸邊有一般的塑膠垃圾。這個部分我們沒辦法明確的去說到底是哪些種類,但我們能指出在整個自然裡面,最頭痛的大概就是塑膠污染的部分。因為塑膠他沒有辦法被分解掉,第二他在海裡面包括微塑膠的塑膠微粒,它可能造成的不但是生態的污染,甚至會藉著生態循環回到人類的體內。
近年海廢的議題相當受到關注,尤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鄭明修老師的一個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這25年來全球七大洋區的海漂垃圾,他發現透過海流還有風阻效應,都會影響到這些垃圾的分布。他逐漸從亞熱帶地區轉移到熱帶地區還有北極、極區,其中又以太平洋地區的海洋垃圾是堆積最多的。太平洋的垃圾在太平洋上佔地面積其實已經高達50倍的台灣那麼多,並且還在持續的擴大中。他估計全球大概有500萬到1200萬噸的垃圾丟入大海,其中有50%可能又會被浪打回岸上,其他垃圾便不斷在海洋上漂浮。這些垃圾有可能不斷地透過海浪和岩石的碰撞就變成微垃圾,特別是我剛剛有說明微塑料的部分,這些都是最近被視為海洋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Source: Science Advances
另外,目前沉積在海底深處的塑膠垃圾,我們所知至少有1.5億噸的沉積的塑膠垃圾。如果照這個速度下去,到2025年海底的塑膠垃圾總量就會超過魚類重量的總和。簡單來說,到時候全部的魚種加起來的重量都不會比這些海漂垃圾還來得多,到時候如果海底的垃圾真的比魚多的話,那我們就會面臨到更嚴重的海洋垃圾問題。當然國際間也開始有針對這去採取措施,可能是淨灘或是不提供垃圾袋等相關減塑措施。但實際上這些海漂垃圾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減塑目前的成效其實還不夠。從國際的淨灘行動來看,我們看到的海漂垃圾第一名其實是寶特瓶,其次就是塑膠的瓶蓋,然後菸蒂、吸管、塑膠
提袋,還有漁業用的浮球、免洗餐具、玻璃瓶、外帶的塑膠杯料及漁網,所以從整個海洋垃圾來看,仍是以這些塑膠垃圾為基礎。那全球海洋垃圾排名第一名的國家,不是人口最多的印度或中國,而是美國。美國每年每個人製造的塑膠垃圾廢棄物高達105公斤;其次是英國、南韓還有德國;再來是泰國,所以海洋垃圾排放前三名都是經濟的強國,其實這都會顛覆到我們對於海洋垃圾應該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一些想法。越是高度發展的國家,對於塑膠使用的頻率反而是越高。很難想像這些我們認為的經濟強國才是海洋垃圾最大的來源。我們也呼籲要從生活當中盡可能地去減少垃圾的製造量。
Photograph: Mary Altaffer/AP
身為大自然的一員,我們能做些什麼改變?
其實有一點便是我們要如何從我們生活中的東西做起,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我們要使用環保餐具之類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再增加開發資源消耗的製造行為,最好可以讓這些物質就在我們的消費裡面不斷地循環。所謂的循環經濟很大的一個重點就是我們對於整個地球所使用的物料就是這些了,有沒有可能在這些有限的物料裡面,讓他持續循環去做使用。基本上我們盡量挑選屬於循環經濟其中一環的產物,讓我們在選擇日常生活用品的時候能夠降低買新的產品、新的資源,使用回收類的產品可以使我們生活成為循環經濟裡的一部分。尤其是像電子產業,手機和電器用品有很大一部分被丟棄之後必須被分解成多個金屬。但如果這些東西沒辦法被妥善的處理,裡面的貴重金屬或是塑膠殼、IC板,都會對環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近期開始有電子產業在重視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這件事,我們就可以從生活當中去注意相關有標榜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產品,藉由我們的消費去促進循環經濟的運作。
協會致力於國土保育、海洋資源等議題,有什麼是希望透過這次的訪問,向民眾呼籲的事情?
其實環境的問題他很複雜,比方說我們最近在關心離岸風電或是一些比較重大的開發。很多人常常會誤以為環保團體就是在阻止經濟發展,但其實不是的。從一個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人類的經濟生活能夠和環境共生共存。所以我們的重點不會在我們不要消費或是過著原始人的生活,而是怎麼在我們現在己有的生活環境裡去降低對地球資源的耗損。最近有新聞說有綠色蟑螂、環保蟑螂在反對開發勒索產業,將環境爭議污名化。但我們要正視的是希望藉由土地發大財或是希望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海洋發展綠能的同時,我們都必須考慮到任何的開發行為會有他相對應的負面影響,兩者都必須要被解決,這才會是一個好的開發。
簡單來說,我們今天生產了一個產品,我們一定要想到之後這個東西他會去哪裡,我們今天蓋了一間工廠,那這間工廠所衍生的污染他該怎麼被解決。我們不能只覺得這件事情此時對人類是帶來利益的,他可能是綠能、可以降低氣候變遷,我們就忽略了將來這些綠能也可能造成環境的負面影響,好的我們當然支持,負面影響他同時需要被解決。我們很希望民眾更了解環保團體要做的事情就是好的必須要保留,但是大家看不到的負面影響我們同時要認真的去面對,才有辦法真正讓整個地球避免資源枯竭或者是讓他現在這個高燒不退的狀況獲得改善。
2013年紀錄片《看見台灣》帶領大家正視環境問題,今年Story Wear 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合作。
在這幾年下來,以協會的角度,覺得台灣有什麼樣的改變?
我相信齊柏林導演他的《看見台灣》讓大家看到非常多很重要的環節,尤其是當他拍攝到整個因為西部海岸的開發,海洋變成紅色的時候,或是看到山頭整個被挖空的畫面,大家都有震驚的感覺。但是大家在震驚之餘,我很擔心大家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政府的責任,而忘記了這是我們的消費所影響的。這幾年下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人願意去關心了解。而我會更期待大家能夠從自己的生活中去思考,是不是我們的某些消費行為、經濟活動,像是土地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助長了水泥產業必須要不斷地去開發,或是我們發現水泥產業他不只是國內的使用,甚至還出口外銷;那桃園的海洋污染,可能就是基於紡織產業、成衣廠。很多的生產他其實來自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一些生活用品,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些污染離我們很遠,實際上他其實離我們很近,他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所帶來的影響。社會上越來越有意識到環境需要去做保護,但對於環境保護的熱忱以及政府對於環境保護的積極度,還是不夠讓整個台灣動起來去做這件事情。
怎麼樣能夠讓台灣真的動起來、讓大家可以意識到其實台灣不論是從生態或是從環境都是很豐富的,台灣擁有佔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海洋物種,我們現在的開發卻是將所有物種的棲息環境做最大的破壞跟使用。我們常常忘記台灣的優勢是我們的自然跟生態,反而是不斷地去追求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我沒有說這樣的行為是有問題的、錯誤的,但是我們可能要回頭看一下,我們到底擁有哪些優勢、我們怎麼樣從生活之中去實踐環境保護這件事。我也注意到台灣現在越來越多提倡循環經濟的團體,還有像是氣候變遷的議題,但環境其實有非常多的面向。當前可能是氣候變遷是引導著整個環境的議題的前進,但是氣候變遷只不過是眾多環境議題的其中一環,我們需要更去在意我們除了氣候變遷之外還有哪些沒注意到的問題,才能夠把整個對環境的意識擴展的更全面,讓整個台灣的自然環境、整個的居住狀況還有污染的解決,能夠有逐漸改善的可能性。